2011年 第6卷 第2期
在海战中,水下爆炸载荷是舰船结构的主要威胁之一。舰船结构响应非常复杂,可以分为整体响应和局部响应两大类,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总结了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舰船结构响应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从理论、试验和仿真三个角度对收集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有工作中的不足,对该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可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
采用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三体船侧体的纵向位置变化对三体船阻力性能和运动性能的影响。模型试验包括三体船在静水中的阻力试验和在规则波中的运动试验两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三体船侧体的纵向位置对三体船阻力和运动性能的影响显著;在高航速段,将侧体的纵向位置选取在主体舯前位置,能明显改善三体船的阻力性能和运动性能。基于此,提出前三体船的概念。
为明确大型舰船飞行甲板弹射器数量设计的理论依据,从调运指挥官的角度提出了"虚拟队列"概念,分析了其工作特点,对其工作模式进行了排队论建模。同时分析、建立了舰载机在弹射等待过程中的真实排队模型。忽略其它甲板因素的影响,基于排队论假设代入数值计算了不同弹射器数量对虚拟队列中舰载机的等待队长、系统等待耗时等关键指标的影响,使弹射器数量影响下的大型舰船舰载机出动能力得到了量化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给定条件下,甲板弹射器数量的增加能有效减少大型舰船舰载机出动时的排队等待现象,但在弹射器数量超过4部以后,这种良性影响将逐渐减弱。通过算例结论,验证了将排队论应用于大型舰船弹射器数量论证与设计的可行性。
法国船级社研发的水动力商业软件HydroSTAR适用于多种浮式结构物在波浪上运动的预报。文章以美国"企业"号航母为例,讨论了HydroSTAR对航空母舰耐波性计算是否依然适用,并将HydroSTAR的计算结果与切片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将计算出的船体运动响应幅值的有义值跟与已知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利用HydroSTAR计算得到的航母运动响应较为合理地反映了航母的实际耐波性能,可以为航母的耐波性计算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传统的基于二维插值的近似计算船舶静水力性能的方法在精度上有不可避免的劣势,且操作也较为繁琐。提出了一种基于船舶三维实体模型计算静水力性能的方法,该方法脱离了二维插值,以三维实体模型为基础进行计算。在CATIA平台环境下,通过制作船舶三维实体模型,再应用VB对CATIA进行功能上的二次开发来编制船舶静水力计算程序,从而实现自动提取实体模型信息,并应用这些信息进行静水力计算。最后,通过一个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易于操作性和计算可靠性。
穿浪双体船船型复杂,航速较高,要准确预报其波浪载荷比较困难,但同时对于结构设计而言又非常重要。基于线性势流理论,采用三维流体动力学方法在时域上计算了穿浪双体船的运动响应和波浪载荷,时域计算结果经过傅立叶变换,在频域上分析了其响应特征。通过与规则波中试验结果和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用该方法计算穿浪双体船的船体响应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可应用于同类船舶的波浪载荷预报。
针对潜艇耐压壳体上大开孔补强处的应力集中现象,结合工程实际问题,采用规范和有限元法对潜艇耐压壳体上大开孔不同补强形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并求出了应力集中系数。通过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当围壁加强时,最大周向应力处的弯曲应力不容忽视。结果说明,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大开孔补强结构设计是合理、有效的,是对规范计算的完善和补充。
简要回顾了陶瓷/金属复合靶板的研究现状。根据船用钢的吸能特点和船用陶瓷轻型复合装甲的特殊性,将10 g破片模拟弹侵彻陶瓷/船用钢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计算了破片模拟弹的侵蚀变形能和船用钢背板的隆起—碟型变形吸能,并将后者分为径向弯曲变形能、径向膜拉伸变形能及周向弯曲变形能等,给出了各种能量的计算公式,建立了计算弹道极限的理论分析模型,其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结果表明,陶瓷/船用钢的耗能机制主要是弹体的侵蚀变形能和船用钢背板的变形能。
随着船舶行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设计软件来提高螺旋桨的设计效率。基于Visual Basic6.0开发平台,结合Fortran和动态链接库技术,实现了螺旋桨设计及水动力性能预报软件的设计。软件运用升力线理论完成了螺旋桨的设计与优化,进而运用升力面理论对螺旋桨的性能进行了预报。该软件界面友好、功能完善、可视性强,试验结果证明,能快速准确地进行螺旋桨设计及性能预报,提高了螺旋桨的设计效率,具有良好的使用性。
减少圆柱壳振动和噪声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在其表面敷设阻尼层,这种复合结构称为阻尼复合圆柱壳。分别运用薄壳理论和弹性理论描述了阻尼复合圆柱壳的内壳和阻尼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阻尼复合圆柱壳振动功率流的一种新方法。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内外壳体厚度对复合圆柱壳振动功率流的影响规律,为圆柱壳减振降噪措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分析舰载作战系统功能设备配置方案优化过程,建立了基于不确定语言的功能设备配置方案评价模型,提出了模型中参数确定方法。采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对各方案进行排序,形成了舰载作战系统功能设备配置方案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某型舰作战系统警戒探测设备配置方案进行评价及实装分析,验证了建立的模型和设计的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为实现分布式舰载作战系统状态监测,需要研究分布式系统数据采集的一般技术。首先研究分析了分布式系统的特性及常见模型,讨论了作战系统数据采集的技术难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作战系统分布式网络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通用的数据采集模型。基于该模型开发的数据采集系统已应用于新型舰载作战系统上,较好地解决了作战系统网络的数据采集分析问题。
为优化均匀圆形天线阵的辐射性能,利用矩量法对电抗加载偶极子均匀圆阵的波束形成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设计了粗选与微扰结合的电抗加载值序列优化计算方法,以满足指定方向上波束形成的需求。仿真结果表明,电抗加载天线阵波束形成方法能有效在期望方向上形成具有较高增益与前后比的波束,且对阵半径与电抗加载值的误差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该分析方法与计算结果对电抗加载天线阵的设计与实际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应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对船舶同步发电机定子绕组两种匝间短路故障进行了建模仿真,然后运用MATLAB小波工具箱里的小波函数对仿真的故障信号进行了分析,实现了故障特征提取,表明小波方法对船舶同步发电机定子绕组故障实现在线监测并诊断是可行的,为设计船舶同步发电机定子绕组故障在线监测诊断仪提供了理论依据。
舰载电子设备电磁干扰(EMI)预测试通常是在测试环境和测试系统不能完全满足标准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的,EMI测量数据会因为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而导致无法有效识别受试设备(EUT)辐射信号,测试系统也会因为专用仪表的昂贵价格而受到制约。针对电子设备EMI预测试过程中环境噪声的来源和特征,分析了小波分析在消除环境噪声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并利用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环境实现了高效灵活的数据采集及其与剔噪程序的接口。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充分结合了LabVIEW和剔噪算法的优点,不仅对消除背景噪声有明显的效果,也降低了电子设备EMI预测试系统的成本。
旋转机械是许多船舶动力装置的核心设备,其设备状态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船舶航行的安全。为了保障船舶安全正常航行,针对当前船舶动力装置故障诊断系统的不足,研究开发了基于旋转机械监测诊断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组态式软件技术的船舶动力装置可组态智能故障诊断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硬件结构、软件功能、网络技术及特点。该故障诊断系统只需修改少量配置文件即可实现对不同船舶动力装置的监测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由于传统的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分析方法在描述时间、过程变量和操纵员等的动态影响时存在困难,而无法满足复杂动态系统可靠性分析的需要。对具有动态随机性故障的可修系统采用静态近似处理,经常会导致计算的可靠性指标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针对动态分析问题,应用马尔科夫过程理论建立了系统中部件可靠性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状态转移方程,根据冷却水系统的原理和运行特点建立了冷却水系统的数学计算模型,并运用算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合理地分析计算冷冷却水系统的不可用度随时间的变化。
为提高水面舰船防火能力,通过分析水面舰船的密性要求及各种区域划分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区域化设计的水面舰船烟密区域初步划分方法,归纳了火灾烟雾控制管理流程,并给出了火灾烟雾控制的具体措施。此外,通过对典型舱段实例进行划分方法说明,可为相关舰船总体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结了目前船用分立制氧、制氮系统和氧、氮提纯系统的不足之处,得出开发常温空分氧氮一体化联合分离系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常温空分氧氮一体化联合分离系统的总体设计,构建了一种基于常温空分的联合制氧、制氮的创新系统方案,即以变压吸附技术与膜分离技术耦合的工艺技术对空气组分进行分离,仅以空气为原料,无需任何辅料,在仅消耗电力资源的情况下同时获取氧气和氮气。最后指出了常温空分氧氮一体化联合分离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范围。
随着大量大功率负载的装船使用,能量管理系统在特种工程船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用于统一管理和调配船舶动力和电力系统。在介绍大型巡航救助船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全船能量的来源和主要消耗。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合理有效的能量管理策略,设计并实现适合于该船的能量管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构建能量管理系统,能够达到优化管理和分配全船能量的目标。
针对舰船装备维修费预测效果评价仅采用单一的精度准则可能导致较大预测风险的缺陷,在分析现有预测评价准则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的预测方法评价准则,并通过进一步结合对舰船装备维修费预测特点的分析,建立了适合于舰船装备维修费预测方法评价的准则体系。建立的准则体系有利于提高舰船装备维修费预测的可靠性,降低预测风险,为舰船装备全寿命费用预测和舰船装备维修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