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1卷  第3期

海洋空间智能无人运载器技术发展展望
徐玉如, 苏玉民, 庞永杰
2006, 1(3): 1-04.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01
摘要:
海洋空间智能无人运载器是指:智能水面无人艇(USV)、智能水下机器人(AUV)和无人水下机器人(UUV)。随着无人飞机、无人战车、机器战士逐渐在战场上显示越来越大的威力,无人化战争的发展已经呈现出相对清晰的蓝图。海洋空间智能无人运载器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它们在未来海洋国土安全、海洋开发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内外都十分重视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多项鼓舞人心的成果,并逐渐在军事和其他方面得到应用。概要介绍无人运载器的发展趋势。
静水压力下圆柱壳结构频散特性分析
何麟, 李天匀, 严谨, 刘志忠
2006, 1(3): 5-08.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02
摘要:
对不同静水压力下圆柱壳的频散特性进行研究,初步揭示无限长圆柱壳振动受到水深影响的变化规律。采用Flagge壳体运动方程和Helmhohz声学方程建立静水压力作用下耦合系统的频散方程,利用muller三点迭代法对该超越方程进行求解,得到传播波的频散曲线。结果表明:静水压力会对水下圆柱壳结构的频散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效果随水深的增加逐渐增大。与参考文献[4]的结果作比较发现,其对各支传播波起始频率的作用并不大,而对处于声速线上方的亚声速波影响明显,随水深增加,相应的波数呈下降趋势,等间距加大水深,其浸深绝对值越大影响也越大,图示曲线间距增加。
加装箱形抗损结构的舰船主船体剩余强度分析
马春燕, 聂武
2006, 1(3): 9-11.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03
摘要:
作战舰船必须具备承受反舰武器打击的能力。以GBU-12B/B激光制导炸弹直接命中船体主甲板为研究背景,比较分析舰船在遭受打击前后船体强度的变化,并提出在舰船主甲板下加装箱形抗损结构的方案。通过对甲板破口处进行有限元建模,计算该处的应力。分析箱形抗损结构对提高船体剩余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装箱形抗损结构能够提高舰船剩余强度,进而提高舰船生命力。
层次分析法在大型水面舰船船型多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姚雷, 李国安, 段宏
2006, 1(3): 12-14.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04
摘要:

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应用于解决大型水面舰船船型优选排序这一多方案多目标的决策问题。解决分析及计算实例表明,层次分析法具有科学、省时、省力、实用的特点,适于对多方案、多目标的复杂系统作定量分析,是船型论证和船舶初步设计进行船型优选决策,以确定船舶主尺度要素的有效方法。

船舶下水安全性评估的模糊故障树方法
黄兴玲, 曾广武, 黎庆芬
2006, 1(3): 15-19.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05
摘要:
建立了基于模糊故障树分析的安全性评估模型,提出船舶下水从最小割集、顶事件发生的概率模糊数及基本事件的模糊重要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安全性评估方法。介绍模糊故障树基本原理,并以某4300PCTC船纵向滑道下水过程中某一顶事件的模糊故障树分析为例,作概要阐述。
小水线面船搁浅模式及单点搁浅强度计算
陈志坚, 袁建红, 叶明, 陈炜然
2006, 1(3): 20-24.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06
摘要:
小水线面双体船(SWATH)的搁浅强度、潜体碰撞性能与防撞设计是SWATH有别于常规船舶的关键技术。通过对SWATH的吃水特性进行研究,指出SWATH深置于水中的潜体极易与海底擦碰或搁浅,引起搁浅强度问题。分析SWATH的自身结构特点、航行与锚泊过程,提出SWATH可能的两个潜体整体搁浅、两个潜体多点搁浅、两个潜体两点搁浅、单个潜体整体搁浅、单点搁浅。对进入每一种搁浅模式的过程进行力学行为分析,将船舶的搁浅过程划分为接触阶段和搁浅阶段。接触阶段一般会使SWATH潜体局部凹陷或破口,亦有可能出现整船性的损伤:支柱断裂或显著塑性变形、连接桥断裂或连接桥显著塑性变形等。在搁浅阶段,搁浅处船体被抬升可能造成SWATH整船的结构破坏、局部受损结构的“继续破坏”。研究了SWATH搁浅后保证整船结构完整性和结构不变性的能力、抵抗局部受损结构“继续破坏”的能力。提出应采用的搁浅强度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对某SWATH实船进行计算。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总体概念研究的思考
王庆红
2006, 1(3): 25-29.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07
摘要:

论述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总体研究的意义、方法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单机组运行、储能和直流配电等典型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提出初步的研究方向,尤其在储能方面提出推进电机附加储能装置的建议,以及搭建单元式储能网络系统的设想。

水下爆炸时舰船正交异性板的简化方法研究
姚熊亮, 李克杰, 张阿漫
2006, 1(3): 30-37.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08
摘要:
按照承受载荷的不同将船体中的板分为两种,即承受板中面内载荷的平面应力板和承受垂直于板中面载荷的弯曲板元。根据这两种分类将加筋板按不同的方法实现了结构正交异性向材料正交异性的转化,即将板上的加强筋按照一定的方法折合到所附连的板上,进而实现材料上正交异性板的有限元软件模拟。但这种转化并非是完全等效。文章提出了某些参数的修正方法,对实际工程中所关心的几个参数实现了统一。通过比较有限元的计算结果,表明正交异性板在特定工程领域中是可用的,对相关研究和工程计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遗传算法优化的RBF神经网络确定潜艇排水量和主尺度
陈明高, 石仲堃
2006, 1(3): 38-40,46.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09
摘要:
潜艇设计中,排水量和主尺度的确定是潜艇概念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提出应用遗传算法训练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方法,计算常规潜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训练效率高、精度高具有全局搜索能力。
舰船尾部改型的几种措施
纪亨腾, 陈加荣, 李为
2006, 1(3): 41-46.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10
摘要:

介绍尾楔、尾压浪板、尾楔/板结合体、“鸭尾”和增加沉深等五种舰船尾部改型的措施,对国内外的研究以及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给出近期设计实践中增加沉深后的改型和原型试验的比较结果。对各种尾部改型的水动力机理进行描述。尾部改型可以起到减阻节能的作用,即可在设计的初步阶段考虑,它们的应用开阔了舰船附体设计的思路。

常规潜艇动力系统的信息化平台
唐剑飞, 桂永胜
2006, 1(3): 47-49.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11
摘要: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潜艇动力系统的信息化控制成为必然的趋势。介绍潜艇动力系统信息化平台的组成、功能和设计原则,并剖析了潜艇动力系统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技术。

中小型水面舰船空调系统设计研究
李光, 陈志雍, 周佳宇, 徐锡林
2006, 1(3): 50-54.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12
摘要:

阐述水面舰船空调系统的功能和基本形式,介绍核生化防护对空调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当前舰船空调系统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中小型水面舰船空调系统设计特点的分析,提出空调系统设计的新概念对空调设备的要求。

VC环境下蒸汽发电机组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黄元华, 李维嘉, 李绍安, 曹青松
2006, 1(3): 55-57.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13
摘要:
基于计算机测控技术与远程网络通信技术,设计并研制了某型蒸汽发电机组的远程计算机监测系统。着重介绍网络通信技术在系统软件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网络通信协议、传输策略的选取以及开发的一个网络通信类,成功实现了远程终端对发电机组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
气垫船着陆垫与车辆甲板之间的非线性接触分析
曾鸣, 王福花, 王德禹
2006, 1(3): 58-61.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14
摘要:
气垫船着陆垫与车辆甲板之间构成非线性接触问题,通过有限元方法,计算并分析不同工况下由接触导致的甲板各构件的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值,并与采用均布载荷直接加载在甲板上的线弹性计算结果比较,得出最危险工况,并通过一简单算例分析了结果的合理性。
搅拌摩擦焊在铝合金船舶上的应用
王洪乙, 胡要武, 涂国华, 吴海涛, 张京立
2006, 1(3): 62-65.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15
摘要:

使用传统铝合金焊接技术,因铝合金材料的特性,在高温下熔化,冷却后产生变形,而薄板焊接较大的变形很难校平。搅拌摩擦焊是一种新型纯机械化固相连接技术,其焊接后变形小、质量稳定、力学性能好。介绍搅拌摩擦焊的基本原理和国外的应用状况,与铝合金传统的金属焊条惰性气体焊(MTG)和钨极惰性气体焊(TIG)进行比较,分析搅拌摩擦焊应用的经济性。

输液管道流固耦合的响应分析
张艳萍, 徐治萍, 刘土光, 张涛
2006, 1(3): 66-69.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16
摘要:
采用结构有限元方法和流体CFD方法,研究变化流速下结构和流体的瞬态响应,实现管道与流体间的双向耦合,并得到管道位移、水动压力的时间历程曲线。通过MATLAB频域转换得到了结构和流体的响应频率。
交流变频调速系统控制方式
王祖强, 郑炜
2006, 1(3): 70-72,75.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17
摘要:

早期通用变频器大多为开环恒压比的控制方式,控制曲线不稳定。着重分析和比较现在流行的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理论,阐述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的特点。

船舶液压温度控制系统技术的研究
林锐, 赵远征
2006, 1(3): 73-75.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18
摘要:

介绍采用PLC(可编辑逻辑控制器)控制的船舶液压温度控制系统的原理、性能和特点,使用船舶液压温度控制系统,能很好地控制液压系统油液的温度,保证液压系统正常工作。

我国救捞船舶的现状与发展
周建侯, 唐立毅
2006, 1(3): 76-80.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06.03.019
摘要:

主要分析我国救捞船舶的船型、救捞设备及救捞船舶各船型的特点。包括救助拖轮、设备快速救捞船舶、深V型单体船、小水线面双体船以及救助直升机、船载小艇。未来新型救捞船舶的建造及救助装备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证。